以问题促整改 以整改促进步
兴高采烈网
2025-04-05 19:02:38
一个东西的意义和一个东西的性质是不同的。
天地境界,用最简单的话说,就是同天境界,或天人合一境界。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,因此,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,即构成所有底某种境界。
这也正是哲学的目的和作用。人不仅能了解,而且能自觉其了解,这就是人的自觉,统称之为觉解。冯友兰先生从他的新儒家的立场出发,提出了一个解释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境界不仅是抽象的,而且是具体的,他关于四种境界的划分,不仅具有理论的明晰性,而且具有实践的启迪性。冯友兰也讲精神的超越、精神的创造,如果没有内在的源泉,如何能有精神的创造呢? 要之,它是通过心的自我知解,自我提升,实现自我超越,从而达到安身立命之地。
[2] 这也是宋明理学所谓仁的境界。他所谓逻辑上的人性,就是指人的社会性。性是万善之源是从价值论的层面而言。
又安得别有无体用之心为之本,而在心之前耶。这句话说明了李退溪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别的东西,而是情(意)景合一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。因此,它既不是内在的东西,也不是外在的东西。根本方法是通过求之在我,直接去内心探究其本质,以实现虚明静一之体。
因为这一境界是意出言表超言绝象的本体体验,所以很难用语言表现出来。[57]《题应宪付真率卷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七。
李退溪在其《自省录》中说道:心为万事之本,性是万善之原。故孔门未尝言心学,而心学在其中。这是因为儒学家或理学家们在论述心与性时,通常将确立道德主体性作为他们的目标。戒惧之境,专在未发,二者不可阙一。
依上所述,心作为一种普遍精神即宇宙本体之理,只是通过人心来表现。倘若心外有理,心就不是理的总脑了。[33] 之所以说道心是公共的,是因为它是群体的相互关系所赋予的共同准则。[53] 由于人又是感性的存在,不可能没有物欲,为了去除人的这种物欲,要除去主体与客体、形体与精神等的对立,实现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,这就是理性心性论的一般主张。
这里要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致于外以养其中,也就是说,内在的努力脱离外在的努力就行不通,如果缺乏外在的努力就会堕于释氏之见。但是,由于宇宙本体与心性本体尚未实现完全统一,故而理学家们常常为此发生论争。
夫无意无欲,乃圣者事。戒慎恐惧,所以闲之,非以为害也[27]所言,静(至无)与动、藏与发、神与形等范畴说的都是事实上的体用关系。
一言以蔽之,必须使此心之全体与大用相统一。它们都属于现象界,作为现实的情感意识,只是各自本体论的来源不同,相互产生了不同的性质而已。根据李退溪的说法,心中之理也是物中之理(指的是人伦物理),为了探求心中之理(即性),必须首先探究物中之理,这是因为探求物中之理要比探求心中之理容易一些。[41] 阐明了自己与朱子都同意向内努力以尊德性为特征的观点。不比道便公共,故谓之私也。李退溪虽然反对朱熹与陆九渊早年不同,晚年却趋于相同的观点,但他对《心经附注》的内容表示了赞同。
从形而上的观点来看,心即理,心即性,心也是太极。惟其理之一,故性无内外之分。
心就是它的自体,因此具有主体性。故一人之心,即天地之心。
[5] 实际上,陈白沙认为心变化成了真正的本体,它既是道德本体,同时也是宇宙本体。[34]《与林郡博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四。
他也崇尚李延平于静中体验喜怒哀乐未发之气象,自己也说过静中有新功。这就是引起我们关注的地方。心是个体生命所具之物,与形体生命不可分离,是人生命的本质。只有建立本体,才可以应用无穷,随心应接万事万物。
[19] 毫无疑问,心之本体是超越的形而上者,而不只是血肉之心。李退溪有言:夫人之生也,同得天地之气以为体,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,理气之合则为心。
[62] 人之所以与天地万物同体,原因不在于人在形体上与万物没有区别,而是由于性无内外。实先生自觉其中间微有所偏,而自警策以厉门人,期至于大中至正之道。
虽然他们都提倡每个人的主体行为,但陈白沙更强调内心的努力。由于有生之理,天地万物才得以生存,因为有爱之理,人才具备爱人之情。
[4]《理学的演变》,第267、271页。但是李退溪认为,陈白沙的主静说不仅在形式上,而且在实质上也与禅学有关联。苟不如是,而一以心地工夫为主,则鲜不堕于释氏之见矣。李退溪的目的也是要到达超越的全体境界,这就需要首先通过获取知识,明确区分何为天理、何为人欲。
他承认人心就是情感和欲望的存在,因此人们出现的问题不在于有欲无欲,而在于如何让道心与人心得到统一,使人不至于误入歧途。亦曰主一无适也,曰戒慎恐惧也。
其中,陈献章的特点是突出人性的自然特性,他认为自然就是人的真性情。他所说的寂然不动之体或未发之体都是这一学说的统称,绝不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无应事接物的心理状态。
最后,他通过静坐的体验,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。[16]《答张内翰廷祥书括而成诗呈胡希仁提学》,《白沙子全集》卷十。